关灯
护眼
    被人引入东暖阁,皇太极正坐在炕上与皇后闲聊,见明玉和多尔衮并肩走进来,也是一愣“朕只传了明玉,你跟来做什么”

    多尔衮行礼过后道“听说皇上只传了明玉,臣怕明玉应付不来,所以跟来看看。”

    皇后笑着打趣皇太极“臣妾就说让臣妾来传明玉,皇上非要自己传,这不,让人不放心了。”

    皇太极哈哈大笑“朕要加封明玉,理应由朕出面传召,没有假手皇后的道理。若是早知道把他给引了来,倒不如听皇后的了。”

    说完命太监传旨,加封明玉为一品睿盛夫人,品阶与亲王无异。

    之前明玉享亲王俸禄、食邑和仪仗,品阶随夫,比多尔衮低一级,属于从一品,其他亲王福晋也都是从一品。

    如今这圣旨一下,明玉独立于多尔衮之外,有了自己封号,也是正一品,在品阶上可以说与多尔衮平起平坐了。

    本来皇太极要封明玉超品的,可皇后觉得不妥,怕树大招风。

    不提军粮先册封,明玉被皇太极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所以等皇太极提到军粮的时候,她很难说出拒绝的话。

    可她才答应了多尔衮,真的很为难。

    皇太极和多尔衮不愧是兄弟,一个比一个坑。

    “皇上,臣愿拨出一半军粮支援两黄旗。”最后还是多尔衮先妥协,给明玉解了围。

    皇太极知道明玉劳心劳力种军粮都是为了多尔衮,起初他根本没把这点粮食放在眼里,也没出多大力,如今秋收了却想来分一杯羹,要是传出去,难保不会有人说他以权压人,不厚道。

    他虽然称帝了,也还没到大权独揽的地步,风评对他依然重要。

    再说大战在即,他这时候动两白旗的军粮,也怕多尔衮嘴上说愿意,心里系了死疙瘩。

    可不要也不行。

    今年又是大旱又是蝗灾的,两黄旗田庄的收成差到可以忽略不计,蒙古草场也受了灾,牧草枯死,送来的牛羊非常少。

    两黄旗每天都有人饿死,士兵一天只有一餐饭,河里的鱼、林子的野味全被吃干净了,饿急了树皮都是美味。

    八旗之中,好像只有多尔衮的镶白旗靠着明玉的田庄吸收灾民,还没有出现饿死人的情况。

    据他所知,两黄旗的军营已经有人偷着杀马吃肉了。

    没有马的骑兵还怎么打仗

    虽然天灾面前人人平等,东边朝鲜的情形更糟,但皇太极仍旧为军粮的事愁得吃不下睡不着。

    如今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派兵出关去南边抢粮食,要么伸手向多尔衮硬要。

    因为李自成的关系,豪格已经带兵出关,传回来的消息是,南边旱灾蝗灾更厉害,赤野千里,饿殍遍地,十室九空。

    两白旗没有屯兵,兵、民严格分开,是大清目前最精锐的战力,不到万不得已,皇太极并不想向多尔衮伸手。

    “年景不好,大家都难,朕也不会白要你的粮食。朕出银子买,两银子一石,如何”皇太极忽然福至心灵,他买总可以了吧。

    两是市价,很可以了,明玉看向多尔衮,谁知多尔衮并没看她“皇上,明玉卖给臣的售价也是两。”

    “”

    皇太极与皇后面面相觑,明玉给多尔衮种粮食还收钱的吗

    转念一想,地是明玉的地,农户是明玉收留的流民和灾民,种子弄不好也是明玉出银子让魏循从南边买来的。

    确实跟多尔衮没什么关系。

    既然明玉才是卖主,那卖谁不是卖呀,价高者得,也就不存在他以权压人强买强卖了。

    “朕出四两银子一石,买今年收成的一半。”总得给多尔衮留点粮食,对付朝鲜水师还指望他呢。

    明玉才张开嘴,多尔衮面无表情“明玉把粮食都卖给臣了,皇上要买,臣遵旨便是。”

    好家伙,跟她玩中间商赚差价,明玉气鼓鼓的,多尔衮瞧了她一眼,勾起唇角“难得明玉有种田的本事,臣想明年把镶白旗的土地都交给明玉。”

    明玉吃惊地看向多尔衮,多尔衮还是没看她“若价钱合适,明年各旗都可以拿银子来买粮食。”

    这几年天灾不断,粮价一天一变,谁也说不好明年是个什么行情。

    在明玉的田庄秋收之前,多尔衮私下找晋商想从南边买粮食充军粮,晋商开出天价,就这都不敢保证能买到足额的粮食。

    今年、四两银子一石的售价,真的可以算是良心价了。

    自从吃过温泉山庄的玉米面包子和粥,多铎来找过他,想把正白旗的土地也交给明玉打理。

    可多尔衮怕明玉太累,也怕贪多嚼不烂,委婉回绝了。

    不过没把话说死,想等明玉先吃下镶白旗的地,积攒一些人力财力,再跨旗扩张。

    此外,多尔衮还有一点私心。

    他想让明玉给他生个孩子,最好能生个小阿哥。

    西收蒙古,东征朝鲜,等身边的都安分了,他很有可能要直面山海关的坚城利炮。

    英勇睿智如先汗却死在了宁远城的红衣大炮之下,大清几次入关都主动绕开宁远城,可多尔衮知道,宁远城这颗钉子必须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