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今日论道已经论到这个程度,朱熹感觉自己也已经无话可说了。

    他对赵官家深深一拜,说道:“是小民愚钝了。”

    群臣见状,纷纷震惊。

    朱熹败了?

    朱熹败了。

    这场辩论被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退朝之后,大臣们也在私底下议论纷纷。

    无论是五皇子赵淳,还是后来的赵官家,他们说的许多内容,都不是一遍就能懂的。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掺杂了太多日常惯性思维,它帮助人适应了周围的环境,却也遮住了人的眼睛。

    朱熹出宫后,就收拾行囊,离开了汴京。

    他走的非常低调,坐着一辆马车,没有拿多少书,唯一拿的几本书,都是赵官家写的。

    那辆马车和汴京城所有出入的马车一样,淹没在浩渺的人群中。

    没有人知道朱熹去了哪里。

    甚至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他还在汴京。

    至于辩论的结果,也已经从宫里传了出来。

    有两种声音。

    一种是朱熹输了,输给了五皇子赵淳。

    另一种是朱熹赢了,赢了大殿上所有人。

    这立刻让儒生们狂喜。

    于是,朱熹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再一次被提升。

    有人甚至歌颂朱熹已经超越了历代大儒,距离亚圣孟子不远了。

    但不知为何,朱熹却不见了踪影。

    还有人说朱熹已经败了,他的道全面瓦解,是彻彻底底的伪学,他本人已经逃离汴京。

    为此,学术界的互骂又开始了。

    时间转眼到了靖康二十一年的秋天,汴京城街边的梧桐树叶变得金灿灿的,风一吹,便漫天飞舞起来。

    此时距离那场影响深远的辩论,已经过去整整一年。

    这一年的时间,汴京发生了许多事。

    首先是《自然法》这本书的出版,据说是五皇子赵淳写的。

    它的开篇引用了荀子《天论》的一句话: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随后,它就点明了主题:人间有法,如东升西落,似春去秋来,不为人易,不为君去。

    自然法,三个字,顾名思义:法就像自然规律一样,它不会因为人的主观看法而改变。

    这本书极其晦涩难懂。

    一般人拿到看之后,会觉得很奇怪,法是人制定的,怎么可能像太阳东升西落一样不可变呢?

    但它却像一团温和的火焰,在汴京的学术界传开。

    有人不眠不休地看完了这本书后,仰天长啸:旷古奇才!

    有人看了第一页就睡不着了。

    还有的人一边看,一边拿笔写,几乎对书里的每一句都喷上几句。

    有意思的是,两个月之后,这本书就被放到了议法院里,作为议法院必读的书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