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朱熹微微一怔,感觉自己仿佛被赵官家看透了一样。

    他说道:“是的,小民确实有这个疑惑。”

    赵宁说道:“我问你,人会做自己否定的事吗?”

    朱熹答道:“会。”

    “那一群人,在不同的地方,相互不认识,他们会同时做自己否定的事吗?”

    朱熹想都没有想,回答道:“不会。”

    当然不会!

    相互不认识的人群,在不同的地方,不会同时做自己否定的事。

    赵宁继续说道:“那这朝堂上下,地方各州府的官员,可都相互认识?”

    朱熹道:“经常在一起办公的认识,但大多恐怕没有见过彼此。”

    赵宁又道:“国朝二十年前,各州府,皆有官员、贵族,在各个不同的地方,都做了同一件事,兼并良田,是不是?”

    “是!”

    这是大宋官员都知道的,新政的土地改制,就是针对土地兼并的。

    “那这些官员是迫不得已兼并良田呢,还是他们想要兼并良田?”

    朱熹说道:“当然是他们想要兼并良田,官家刚才也说了,一群人,在不同的地方,相互不认识,他们会同时做自己否定的事,兼并良田是这些人不约而同的逐利行为。”

    赵宁又说道:“那你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善还是恶?”

    “恶!”

    “为什么?”赵宁说道,“刚才我们说善和恶是群体行为,当一个人做了恶,是对群体的伤害,必须严惩,可现在这些人兼并良田,就是群体行为,是群体达成的共识。”

    朱熹似乎明白赵官家想要说什么了,他感觉到那扇门越来越大。

    朱熹说道:“因为兼并良田只是一小群人不约而同达成的共识,而不是天下人达成的共识,这是一小群人对天下人的掠夺,如果不遏制,会有更多有权力的人加入进来,那些没有权力的,也会想办法追求权力加入进来,最后荼毒天下!”

    “那商会用活人祭祀,是天下人的共识呢,还是一群人的共识?”

    如果朱熹说那是天下人的共识,恐怕那些奴隶的冤魂会来找他。

    “多谢官家指点,小民明白了。”

    且不说天下人,就说一个小的组织,十几二十人,要达成一个共识,都得不断地开会,不停地讨论,最后可能部分人被迫同意。

    这个世界充满了争议,不少人嘴巴更是比脑子还快,他们今日不同意,明日可能又同意。

    但人类社会中,却有一些东西,是不需要争论的。

    例如一个人无缘无故杀了一个路人,是犯罪。

    例如一个人无缘无故偷了其他人的财物,也是犯罪。

    这些不是一部人贵族的共识,也不是一部分平民的共识,而是全人类的共识,它超越了性别、国家、年龄、地域。

    善呢?

    善恐怕也是。

    一个人帮助了另一个人,这是善举。

    它同样超越性别、国家、年龄和地域。

    它不需要开会说服所有人这是恶,也不需要开会说服所有人那是善。

    那这样的善和恶来自何处呢?

    难道凭空生出来的吗?

    朱熹显然再次发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只是这样的善与恶,因何而来,是否它们在大道中,若是,它们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每一个人都是大道的载体之一,那是否说明,人性本来有善恶?”

    这个问题又回到了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道上。

    既然世界上存在着真正的善恶,存在着真正的正义,那它们在何处?

    显然,施恶者是人,施善者也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