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刘辩其实并不在意什么围猎收获。

    他望着身边的能臣将相们,这些人才是关键。

    以卢植为首的公卿们端坐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之上,看着不时出现的满载而归的将士们,或是闲聊,或是讨论政事。

    以他们的年纪,已经没了在山林之中狩猎的兴趣。

    近年来,朝中的公卿相对稳定,许多官职上都是熟面孔。

    比如杨彪成为司空后空缺的卫尉一职,则由已经病愈的侍中羊续接任。

    人事变动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朝堂的稳定性。而增加长吏主官在一个岗位上的任职年限,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一份很得认同的政治主张。

    与公卿级别的大臣相比,反而是作为中坚力量的各处府属掾吏们在刘辩的记忆中更有名气些。

    不说尚书台原本的荀彧、陈群、郭嘉、孔伷等人,今年被以孝廉举荐至三署的庐江郡人鲁肃、陈留国人毛阶,在经过三署考核之后,都被刘辩安排进了尚书台守尚书郎。

    此外,朝中还有刘繇、审配、陈琳、赵昱、张昭、崔琰、袁涣、赵俨、杜袭、繁钦等人,但任用人才不能只考虑名字而完全忽视年龄资历。如刘繇、审配等,年龄资历皆足,被公府征辟之后很快就被举为侍御史,但如赵俨等人,即便外任也至多为一小县之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透过历史,让刘辩能够分清谁有德行、谁有才能,这是刘辩在用人上的最大优势。让他不用为了巩固地位而进行无谓的权力斗争,进而整日和臣子们勾心斗角……

    刘辩也不想分辨臣子们是忠于他还是忠于汉家天子,对他来说,结果都一样。

    ……

    而在离了高台的刘辩身边,正围绕着一群将官。

    不过此时够资格出现在刘辩身边的,怎么也得是校尉这一级别的,次于校尉的军司马只能排在后面。

    羽林中郎将朱皓朱文明乃是朱儁之子,在关羽离开后,考虑到他根正苗红,且有贤名,刘辩最终选择提拔了他。

    历史上,朱皓在扬州纷乱之际奉长安朝廷之命前往扬州担任豫章太守,因为“善推诚以信人”,而被时任扬州刺史刘繇派去帮助他的笮融杀死,取而代之。

    朱皓或许能力稍有不足,但能在乱世甘愿奉令前往扬州,品行类父,值得信任。

    而羽林郎作为戍卫东宫的军队,其最重要的就是忠诚。

    毕竟朱皓辖制的羽林郎几乎没有出征的机会,而有出征机会的羽林郎则直接受皇甫郦管理,而朱皓并不会掣肘。

    这就足够了。

    虎贲中郎将则是崔钧崔州平,崔烈父子三人,司徒、西河太守……自先帝以来,崔氏皆得重任,可见一斑。不过若真去追溯过往,崔氏真正父子齐得重用的时间,还是崔烈走了先帝傅母的门路买官之后。

    大概这就是崔烈的投名状吧。

    虽失了名声,却得了实惠,所谓一啄一饮,自有定数。

    历史上,崔州平在父兄死后,避难荆州,与徐庶一道同诸葛亮交好,慧眼识珠。

    虎贲羽林的两位中郎将列在刘辩身侧,而刘辩的另一侧则是西园校尉。

    上军校尉蹇硕、中军校尉刘备、下军校尉黄忠。

    在西园军重整之初,黄忠就被召回西园军了,毕竟当初凉州最大的隐患卢水杂胡已经被平定了。在黄忠卸任的护羌校尉由原别部司马徐晃接任,徐晃将会带着“已经重新出发”的军假司马张飞作为副手,继续镇守凉州。

    然后便是西园军的两位老人——冯芳和夏牟,两人在当初皇甫嵩收复凉州之战后期也曾参战,战功寥寥,却也能说得过去,因着旧人的身份——而且冯芳还是蹇硕监管西园军的一大臂助,是以两人仍在西园担任官职。

    不过,在刘辩的安排之下,两人麾下各有一位别部司马,分别是张郃以及才被刘辩亲自点名,从军假司马升上来的太史慈。

    两人之后乃是靠着军功升为校尉的赵瑾和张杨,这两人都是一步步从军假司马的位置上升上来的。

    至于典军校尉,则是出身凉州武威郡的段煨,其乃故太尉段颎的弟弟。

    他此刻并未在场。

    历史上,在董卓当政之后,段煨虽是董卓麾下的大将,却能在镇守一方期间“修农事,不掳掠”,是董卓麾下大将中少有的能够寿终正寝的人。

    而在另一侧,则是北军五校尉。王匡、鲍信、毌丘毅之外,还有王瑰与周术。

    王瑰虽也姓王,却和王匡没什么关系。正相反,历史上他也是个倒霉催的,和韩融一道被董卓派去劝解关东联军,被王匡给宰了。

    如今王瑰与王匡为同僚,关系倒是不错。

    周术则出身庐江周氏,乃是周忠的从弟,周瑜的从父。他能成为北军校尉,与庐江周氏襄助荀爽经略扬州不无关系。

    毕竟相较于西园军来说,北军校尉的任命会带有更多的政治考量,而北军出征时也时常会扩充兵员,校尉也未必有机会领兵。

    至于正在筹备中的北军另外三部,目前还只落在了纸面上。

    刘辩策马回首,入眼的是各军的司马,这些人是军中的中坚力量。

    皇甫郦、张郃、太史慈、高览……还有仅仅出现在名单之上的于禁。

    在朝廷摆出求贤若渴的姿态后,各地的能为者或主动或被动的出现在了雒阳。

    军司马中,刘辩多看了一眼来自北军的司马种辑,不仅仅是因为他曾出现在贾诩的名单之上,更因刘辩隐约记得,汉献帝的衣带诏中似乎也有他的存在。

    上林苑中。

    刘辩不在乎收获,但在乎收获的人可太多了。

    往年虽然也有百姓偷偷摸摸的进入上林苑打猎获取山货,但烈度与如今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安逸已久的野兽们遭了大灾。

    对于孙策等羽林郎来说,这次围猎更像一次团建,来帮助他们成为更合格的将官。

    随着日头偏西,田豫等人带队归来,各个年龄段的将官齐聚。

    望着这一幕,刘辩志得意满,他迫不及待地想要等到来年的到来,去迎接属于他的变革时代。

    ……

    上林苑冬狩,算是光熹四年的最后一桩大事。

    事实证明,军中不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