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方玫和赵青瑾在L市住了好几天,到处玩,把L市的好吃的吃了个遍。

    要是不出去吃,她就和赵青瑾一起出去买菜,回家做给大家吃,小婉要帮忙都不让,她以前是没有怎么做过饭,但是吃的多,就自己琢磨,要是想吃个什么菜自己不会做了,就把小婉叫来在一边看着她做,教她,小婉有时候看得急了想上手,她就说,现在不教会她,以后她要是有了孩子,孩子想吃个啥,难不行还要跑到L市来找姑姑啊,小婉只好尽心尽力地教。

    赵青瑾自从被媳妇儿教训了一顿,也正视了自己的行为,跟方玫抢着学着做饭。他在国外几年也学过,虽然刀功不行,但是也不是纯粹的门外汉,又敢下手,做出来的味道居然比方玫还要好些。

    两个人比着跟小婉学,经常一道菜,今天方玫做,明天赵青瑾做,还要让大家吃完比较一下给他俩评个分。

    马素英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天天跟同事朋友们炫耀家里儿媳妇有多好,闺女有多孝顺,你看她都吃胖了。就是有一点麻烦事,她前一段到处相看姑娘,都许诺说儿子回来了就见面,结果儿子一个都没见还把儿媳妇领进了门。就算是不见了,但是哪一个姑娘她都要去给人家赔个不是,险些跑断了腿,落了不少埋怨。

    她一点都不以为苦,虽然说着道歉的话,心里可高兴的不行。这些介绍人和姑娘们,当初都觉得他儿子这么大了还没对象,虽然是工作的原因吧,个个可是挑肥拣瘦的,说的那话可不太好听,彩礼也要得多。

    呵呵了,就她们那条件,还能跟自家小玫比?论人才,论长相,论家世,论工作,论学历,哪一样不比这些人强出二里地去?跟儿子没挑明,就能等儿子五年,就是儿子这辈子天天跪着给小玫洗脚,那都是应该的。

    不光是她,赵怀德这几天都丧失了工作的热情,天天一到饭点就往家跑。用他的话说,什么饭都没自家的饭香!

    不过这话又挨了马素英几巴掌,他说这话,可把小婉搁在哪里去,小婉做的不好吃?让孩子听到了心里怎么想。

    她是个情商极高的人,早从儿媳妇的态度看出来自家对小婉的态度多有不妥。本来就是,一大家子大人,一到做饭,就让一个小闺女忙活,是不太合适。

    小婉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从未这么悠闲过,或者说,是太闲了。这种感觉倒也不坏,按时上下学,回家就有饭吃,没事跟希希她们玩玩,逗逗小宝,晚上和小玫姐一起出去散散步,说说小话,跟干妈撒撒娇,接受一下自家老爸投喂的各种水果零食,简直不要太美好了。

    不过美好的生活永远不会太久,到了十一,马素英就跟着赵青瑾和方玫踏上了进京的列车。她要进京提亲去呀。她随身带了不少从南方带回来的干货,特别是芒果干,看小玫特别爱吃,几乎把两家的全带上了,本来想给小宝和小婉留点的,两个小的都说让她全带上,自己想吃,再让哥哥寄!先紧着大哥哥的事要紧。除了果干,还有干鲍鱼海参花胶什么的都带了不少。

    这是正事,小婉和小宝都没跟。小婉舍不得方玫,分开的时候很是洒了几滴泪。

    马素英过了一个星期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整个人精神的不行。跟赵怀德说一切都好,亲家好,吃得好,住得也好。亲家母还专门请了三天假带着她满北京到处转,两个人处得跟亲姊妹一样。亲家说了,孩子们的事咋办都行,听赵家的,彩礼给不给都行,要是非要给,那她家就都给孩子陪嫁回来,再补上一份。孩子们的房子也分下来了,是筒子楼,不过不大,就一间半,也没有厕所,不过北京都这样,这都算不错的了,尺寸她也量回来了,亲家母说了,既然他们能弄到好木头,就让赵家做吧,她们家陪送一辆自行车一台缝纫机好了。到时候要是在L市办婚礼,他们也都跟着来呀,大家坐在一起好好说说话。

    赵怀德巴不得这一声儿,两口子都忙活起来,搞木头,找老师傅做家具。还叫林大军给他家全国踅摸各种干货,准备年底的婚宴,就这一个儿子,不管别人办不办酒席,他家可是要办的,大不了不收礼嘛。

    方玫还给小婉带了不少北京特产,果脯,稻香村的点心,茯苓饼,天福号的酱肘子,不过没带烤鸭,酱肘子还能放几天,烤鸭一放凉就不好吃了。本来还有一件大衣的,马素英给方玫和方家父母做衣服的时候方玫买的布料给小婉也做了一件,但是没有赶出来,只能冬天他们回来的时候再穿了。

    小婉本来想干妈这些天累坏了,想给干妈做点好吃的补一补,马素英却不让她动。

    她觉得自从认了这个干女儿好像没为小婉做过什么,就是做了几件衣服,心里这几天一直觉得愧疚,当然她不会这么说出来,只说马上要有孙子孙子了,有儿子的时候不会做饭不要紧,要是有孙子了,儿媳妇让她去北京带孩子,还一顿饭都不给孩子们做?伺候月子咋整?能让小姑子伺候嫂子嘛,那不是笑话嘛。

    她既然这么说了,小婉就好好地教。其实月子饭啊小孩儿的辅食啊都好做,因为口味都清淡,盐都很少甚至没有,而做饭最难把握的就是盐味。马素英学了没多久,就很是能炒几个菜煲上几个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