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至于吴王为何要在战前一意孤行,非要召叶言心回都城……

    其中少不了姬杉的手笔。

    或者说,少不了那些表面来自吴国,实则早已被姬杉招安的学士之手笔。

    学士作为幕僚,说服了各自辅佐的吴国大臣,让她们开始怀疑关内失守一瞬间,是否另有隐情。

    是否乃叶言心与周国沆瀣一气,故意为之。

    流言在吴国朝堂中闹得是沸沸扬扬,逐渐传到了吴王和吴太君后的耳朵里。

    “关内占据险要地势,却被周人如此轻易拿下。”

    “粮仓莫名着火,粮草尽数被毁,紧急支援过去的运送粮草队伍竟然在途中就莫名被伏。”

    “陛下便不觉得其中有蹊跷吗?”

    在流言愈演愈烈之时,吴国朝堂上,有一名上大夫当面向吴王请奏,彻底将这件事儿放到了明面上。

    “上大夫说得有理,臣以为此事最蹊跷之处不在于粮草被毁,而在叶言心竟然主动打开城门,与周国的军队正面交锋。”

    “这相当于放弃了我大吴所占据的地理优势,是自断一臂啊!”

    “臣相信,哪怕随机挑选在座的一名文臣,都知道不可以开城门迎战,难道叶言心不懂吗?臣以为,她实在居心叵测!”

    “此事确实可疑。”年少的吴王坐在上首,缓缓开口道。

    她本来就一直觉得叶言心并不完全臣服于自己,如今听到这些,更是心生疑窦。

    “陛下,关内已然失守,一旦周人越过护城河,怕是吴国危矣,臣以为此事事关重大,应立即召叶大将军会都城查问。”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怎么因为这些莫须有的猜测而将叶大将军召回?!”

    “如果不及时查明真相,如何稳定军心?”

    “若是贸然召回,造成周人成功越河,谁来承担这个后果?!”

    “……”

    一时间反对的、赞同的声音此起彼伏。

    吴王被吵得头疼,只能皱着眉头喊停。

    “丞相觉得如何?”殿内逐渐安静,她环顾一周将视线落在了一直沉默不语的丞相身上。

    “臣以为,诸位同僚说得都有道理。”她向前迈了一步,“只不过臣听闻周军已与我军对峙近一月,近来并无战事,想必她们也不敢随意出击。”

    “若是紧急将叶大将军召回,臣想中间也未必会耽搁多少时日。”

    “丞相大人!”有人还想继续反驳,“主将离开战场,若是让周人得知这个消息,后果将……”

    “丞相所言极是。”然而吴王心中的天平早已倾斜,“传孤旨意,召叶言心回都。”

    如此,一锤定音。

    再多的反驳已然无用。

    叶言心只得听命日夜兼程赶往都城。

    而姬杉也没有像吴国丞相所说继续按兵不动。

    在叶言心走后三日,周国大军终于发起了进攻。

    开始了第一次过河的尝试。

    起初并不顺利。

    在断断续续失败了五天后,吴军迎来了新的领兵主帅,暂替叶言心主持大局。

    只可惜新来的主帅似乎并没有太多的经验,不说连叶言心的一根手指都比不上,甚至还稍逊副将一筹。

    在她的指挥下,直接带领了大周取得了一次小规模胜利。

    但吴军回防及时,损伤并不大。

    而后又是艰难地你来我往了十日后,姬杉又收到了来自吴国都臣的消息。

    叶言心被关押进了天牢。

    在朝堂之上,她无法让吴王信服是城内出了细作,在城中大肆泼油才导致大火燃起,粮草被毁。

    或者说她无法让吴王相信那个里应外合地细作不是她叶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