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蓝白领

    话说张志强开着一辆大货车,他一个人想从西藏公路进入西藏了,他还想到拉萨的布达拉宫去看看。

    原来西藏公路就是318国道,它的起点为上海市黄浦区人民广场,终点为日喀则市聂拉木县中尼友谊桥,全程5476公里。途经的地级以上行政区主要是上海-苏州-湖州-宣城-芜湖-池州-安庆-黄冈-武汉-荆州-宜昌-恩施-重庆-达州-南充-遂宁-资阳-成都-雅安-甘孜-昌都-林芝-拉萨-日喀则。

    而且早年,张志强已经在2006期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对于318国道作了个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因为据《中国国家地理》中的介绍:

    沿川藏公路进西藏,须翻越高山、跨过急流,路途艰辛而且还有很多的危险。远山雪峰突立,阳光映照下,无数银光在蓝天下闪烁;接近峡谷处,山峦起伏跌宕,纵横交错,林海茫茫,层林尽染。从你启程的那一刻起便开始演绎出让你一生难忘的美丽景致……是旅游探险爱好者和摄影师的极乐所在地。因此,张志强这次决定开着大货车去西藏他走的就是318国道,俗称西藏公路,目的是去拉萨朝拜宗教圣地布达拉宫。

    其实318国道的川藏南线于1958年正式通车。南线从雅安起与国道108分道,向西翻越二郎山,沿途越过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上游,经雅江、理塘、巴塘过竹巴笼金沙江大桥入藏。再经芒康、左贡、邦达、八宿、然乌、波密、林芝、墨竹工卡、达孜抵拉萨。

    318川藏南线在北纬30度线上,被誉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318国道。平原、高山、峡谷、河流、草原、冰川、森林、野花、海子、雪山、湖泊、温泉、民居等迥然不同的景象,美到极致,触目可及。

    张志强知道自己将要翻越10余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大山,跨过金沙江、怒江、澜沧江这三条大江。他驱车好似在大地和云端不停地舞蹈,正所谓奇美与奇险并存。多样的民居式样、服饰衣着、民族风情、语言乃至信仰标志,会让他沉浸在一个丰富多彩的民族走廊里。张志强想想这些美景,还有一路上的奇遇,他就兴奋异常。他浑身上下聊发少年狂,有使不完的劲儿。

    张志强开着大货车,一路上他从黄冈出发,路经武汉了。到达武汉市后,他并没有马上赶路,而是去了武昌区所在地的黄鹤楼。还没有到黄鹤楼下,远远望去。黄鹤楼的主体建筑早已突兀在眼前,它高耸入云,正如一句儿歌所唱“中国有个黄鹤楼,一头插进天里头”。用这句儿歌来形容黄鹤楼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气势最好不过了。

    传说在抗战时期,一个日本侵略者狂妄自大地说道:

    “我们大日本帝国的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民族,你们这些中国的支那人,统统都得臣服在我们大日本帝国军国主义下,共同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其实是日本军国主义所鼓吹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在亚洲、澳洲及西南太平洋地区建立殖民统治的计划而已。)。连埃及人的金字塔离天只有一尺八,我们大日本帝国都能够征服,何况你们这些支那人什么也没有,如何敢与我们大日本帝国作对?”

    谁知道,这个日本侵略者很快就被打脸了,一个民族英勇面对日本人的刺刀,他高声大气地大喊道:

    “小日本,你们有什么了不起!我们中国的小孩儿都知道,我们中国有个黄鹤楼,一头插进天里头!他大义凛然地号召中国人民起来反抗日本侵略者,结果他被日本人残酷地杀害了!”这是张志强从一本无名英雄的故事书中看到的英雄事迹的小故事儿。

    其实日本是个多民族国家,除了大和族之外。日本本土上还有少数民族是琉球族(估计约187万人)和阿伊努族(约20万人),还有被俄罗斯驱逐的鄂罗克人与尼夫赫人。此外,在大和民族内部还有地位较低的部落和民族等等成份。

    而黄鹤楼,它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为武汉市地标性建筑;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1985年;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

    黄鹤楼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美誉,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还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它是“武汉十大景”之首、“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天下江山第一楼”。

    在黄鹤楼下,张志强仰望黄鹤楼雄伟壮观,他马上倒背如流地念颂起唐朝诗人崔颢写的那首《黄鹤楼》的七言律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而且张志强还从故事书中得知,当年诗仙李太白游玩黄鹤楼时,他本想题诗一首。当一向有诗才的李太白,看见了崔颢写的七言律诗《黄鹤楼》这首诗时,他无奈地叹惜道: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素有诗仙雅称的李太白也不敢作诗了,可见唐人崔颢的这首七言律诗是多么地震古烁今,名扬天下了。因为知道了这样一个唐朝盛世时的诗坛佳话,张志强也有感而发地写道:

    诗人与黄鹤楼

    张志强

    黄鹤楼前品雄文,

    崔颢诗才太白恨。

    心中有诗不敢题,

    何人胡说诗仙笨?

    千古风流黄鹤楼,

    登临拜会多少人?

    虎踞龙盘今胜昔,

    耸立蛇山镇国门。

    参观了黄鹤楼之后,张志强虽然说对题咏黄鹤楼的古今诗词还是很留恋忘返,但是最后他还是开着大货车继续上路了。因为张志强的最终目的是想到拉萨布达拉宫去朝圣。

    这一日傍晚时分,张志强到达了荆州古城。此时夕阳正洒在斑驳的古城墙上,像镀了一层薄薄的黄金,整个古城也马上蓬荜生辉了起来。所以,张志强决定当晚在荆州古城住下来,也好看看荆州古城的风貌及人文景观了。

    张志强幼年时最早识得荆州大名,是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借荆州和关羽大意失荆州”这两个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里得知的。

    据说荆州之名源于《尚书·禹贡》:

    “荆及衡阳惟荆州”,为古九州之一;以原境内蜿蜒高耸的荆山而得名。荆是古代楚国的别称,因楚曾建国于荆山,故古时荆、楚是通用的。

    原来荆州古城,古时又称江陵城,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是楚文化、三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荆州古城分为三层,外边是水城,中间是砖城,里面是土城。城内东西直径3.75公里,南北直径1.2公里,总面积4.5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0.5公里,高8.83米,共有六座城门,每座城门上均建有城楼;砖城厚约1米,墙内垣用土夯筑,下部宽约9米。墙体外用条石和城砖砌筑;砖城通高9米,周长米;墙体用特制青砖加石灰糯米浆砌筑。

    在描写荆州的古诗词中,张志强尤其喜欢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荆州歌二首》:

    “之一

    渚宫杨柳暗,

    麦城朝雉飞。

    可怜踏青伴,

    乘暖着轻衣。

    之二

    今日好南风,

    商旅相催发。

    沙头樯竿上,

    始见春江阔。

    第二天,张志强大致地游玩了一番荆州古城,他也诗兴大发地写了一首《咏荆州》的小诗儿后,他又继续开车上路了。原诗摘录如下:

    咏荆州

    张志强

    荆州古迹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