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李德喝口水,润润嗓子,接着说道“要说司马懿,可真是与诸葛亮是一对冤家,两人可谓棋逢对手,一生之敌,诸葛亮最重要两次北伐都被司马懿领军挡住,让其无功而返,郁郁而终,反观司马懿也是少年奇才,青年时受曹操征辟加入后前期不被曹操重用,不但不气馁,转而蛰伏等待机会,直到曹操派他辅助曹丕。至此司马懿多次建言献策扶摇直上,帮助曹丕登上魏王宝座,后作为曹丕托孤重臣历经三朝而不倒,死后其子马上就篡了魏国,建立晋朝,追司马懿晋宣帝。”

    司马懿与诸葛亮都是位极人臣,荣宠一时,但是结局确截然不同,诸葛亮锐意进取最后郁郁而终,司马懿谨慎至极,谋划长远,而得善终,在政治上两人不相上下,但军事上,成就上司马懿都把诸葛亮远远甩在后面。

    政治上,司马懿在魏明帝大修宫室之际他也加以劝谏,曹叡死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

    提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培养了邓艾、王基、周秦等人才,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在军事上,其征伐辽东,平定孟达,抵挡蜀国北伐,军功卓著,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与诸葛亮率领的蜀军两次对垒最终无论诸葛亮使用各种方法,都被司马懿四平八稳抵挡住,算计到蜀军补给不易,不可久战,两次都生生将蜀军拖垮败退。

    在死后两人结局有巨大差异,诸葛亮爵只有一个武乡候,可见刘禅心里是有气的,猜想诸葛亮在世时,他这个皇帝就跟吉祥物没啥分别,有这么一个托孤重臣,威望高,地位也高,他这个小皇帝的日子肯定不会很开心,不然诸葛亮怎么也不会是一个乡候,要知道诸葛亮可是蜀国的擎天玉柱,一人撑起一国的存在。而蜀国也跟着快速滑落,被邓艾所灭。

    司马懿在魏国待遇可高了不少,不仅是三朝老臣,而且皇帝都对司马懿赞誉有加。曹叡:“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

    曹芳:“太尉体道正直,尽忠三世,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灭公孙渊,功盖海内。”

    就是在司马懿去世,司马师行废帝之举,淮南毌丘俭、文钦起兵对抗司马师檄文里都说了:“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可见司马懿威望之高,忠心辅佐魏国,被大臣将军所高度认可。

    另外司马懿死前也一直在为司马家谋划,在扳倒曹爽后,司马懿或以剿杀,或以监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为日后其子孙篡魏开晋打下坚实基础。这也表现了司马懿的狠辣和长远谋划,这也表现了司马懿的狠辣,计谋深远,虽然他一生都忠于魏国,但是他死后他的子孙立马就篡了魏国,什么曹操,刘备,孙权斗了一辈子,最后全便宜了他司马家,为司马家做了嫁衣,三国归晋一统天下。

    李德接着说“二哥,小弟觉得,我们不能一味的学习他们的好规避他们的坏,因为人无完人,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看历史上下,连圣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诸葛武侯这样的人也只有他这么一个,反而呢像司马懿一样的越来越多,他们平时都是不显山不露水,尽心尽力的做事潜伏着,看不出一点不好来,一旦有机可乘他们也绝不会手软,犹如盘起的毒蛇,蓄势一击致人死命,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所以小弟建议,二哥设立内阁以后,实际上就分散了宰相的权利,避免了宰相专政,互相牵制,还应该准备将文武分家,正所谓文不统武,武不干政,极大减低产生权臣的几率,兵权必须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这样就不会有像司马家这样权倾朝野,手握兵权具备颠覆国家的隐患,然后开办更多的学府,为国家培养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开启科举选拔官吏,慢慢将寒门弟子提拔上来,避免那些世家绑架朝廷和皇帝。削弱他们的力量直至消失。”

    “再说道我们皇家,不论是蜀汉后主刘禅,还是魏元帝曹奂都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主弱臣强,大权旁落,皇族的力量不敌世家,造成这个结果最大原因,那就是皇族在建国后开始贪图享乐,皇帝奢侈怠政,从开创基业的刘备,曹操,到曹丕,刘禅发现都慢慢变成不食五谷,不知民间疾苦,生于皇宫中,而不知天下事,被周围的奸臣所蒙蔽的傻子,瞎子,而父亲的早亡让他们长于妇人之手,以至于有指鹿为马,何不食肉糜的荒诞。我大唐盛世同样离不开这些皇族,要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国家一份子,是国家精英,在享受国家人民给予的荣耀和财富的同时也要肩负起应有的责任,比如承乾,李泰,李恪这些皇子要走到民间,军队里去,认识了解他们的国家,才能在以后能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发挥他们的才能,二哥你也不喜欢你的子嗣是一个废物,只知道吃喝玩乐,欺男霸女的米虫吧,那我们打下的江山还不是最后被这些混蛋败家子给败光了。”

    李世民一脸诧异曾经发狂发疯的李元霸也会有这么一番见解,着实让他觉得不是一个人,沉吟一会高兴的说“老三,没想到你能说出这么多道理,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你说的这些让二哥细细想来,确实事这么回事,所以汉武帝才在临终时下旨杀了他最爱的钩弋夫人,想来也是因为怕子弱母强**纵。”

    李世民走到窗前略微沉吟后说出了“你说的对,我们不仅要以史为鉴,还要以人为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李德扯了扯嘴角,完了有点装过头了,把李世民对“魏人镜”的感叹给提前扯了出来,这真的好吗,苦笑,还好有我在应该不会让他被李世民在拆墓碑了吧。那啥话题扯远了。

    李德:“二哥,那个回顾历史就先到这,我来其实是要跟你问问,大唐对突厥的军事准备怎么样了啊?你看提雅带来的消息,突厥可以早就在扩张准备了,我们这边除了你说的练兵,有没有派遣细作到突厥去打探消息啊?”

    李世民鄙视的说“废话,打战的事我还用你教吗?知己知彼,我一直都有安排人打探突厥的动向,看来这一次颉利是要跟我动真格的了,他身边有一个汉人叫赵德言,突厥这次领兵西进,肯定是此人建议,突厥幅员辽阔不下我大唐,战士上马是兵,下马是民,可谓全民皆兵,还是最强的骑兵,我们在这方面还是很吃亏的,以前唯有据城而守,坚壁清野,一旦主动出击,草原上很容易迷失方向,失去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