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叫人多么的孤单啊。

    天上白云悠悠飘,

    地上管茅受露润,

    老天降下了灾祸,

    之子不爱我。

    浇池水呀向北流,

    浇灌稻田增收成,

    含泪高歌我伤心,

    想念我的心上人。

    那些桑树枝丫是好柴,

    我烧行灶来烘烤,

    唯独我的心上人,

    让我心里真烦恼。

    宫廷里面大钟响,

    钟声悠悠传出宫,

    想你想的好心烦,

    你却对我好疏远。

    秃鹫在那鱼粱上,

    白鹤在那树林里,

    想起我的心上人,

    让我心里好烦恼。

    鸳鸯双双在鱼粱,

    觜儿插进左翅膀,

    可恨之子没良心,

    三心二意弃旧人。

    地上扁平垫脚石,

    常踩石头贱,

    恨哪之子疏远不顾我,

    使我忧愁把病染。

    王后申真的病了,病的很厉害,躺在床上起不来,太子宜臼前来王后宮请安。

    “儿臣给母后请安,母后身体好一点没有?”宜臼叩拜在床边低声说道。

    王后申有气无力的说:“母后的病,一时半会不会好,心病还须心药医,可是心药已经远去,何处去采?”

    宜臼说道:“母后不要多心,父王不会不顾母后的,我这就去求见父王。”

    王后申说道:“你的父王已经被那狐狸精迷住了,没得商量了,你还是找外公前去讨个说法吧,迟了,我这王后,你这太子,可能就不保了。”

    宜臼回道:“母后,这样会不会导至事态的激化,让父王更加下定决心废后的进程,父王一向不喜欢被人威慑和指责。”

    王后申叹气道:“这次你就听母后的话,既然事情迟早要来临,所以也就要提前做好准备,母后可以废除,你的太子位置不能废,你是长子,世袭王位,这是王朝礼制,只要按照王朝礼制,天下诸侯就会拥戴你为储君,你的外公就有理由干涉,你的未来,全仗申国了,你还是赶快去吧,迟了,后果无法想象。”

    宜臼说:“既然这样,哪儿臣现在就动身前往申国去见外公,让外公切线内乱。”

    王后申说道:“切线是不太可能的,王后宮的五位寺人,还是不是哀家的人,哀家还是很担心,朝野上下,三分之二的大臣、诸侯君,都心向褒姒,褒姒两大建议让诸侯君得到虚荣心,让大臣的子弟的衣着得到享受,贵族的美丽和豪气都表表现出来了,两大主流人群,夺去了母后按照礼制旧制度下的传统意识的地位,新人代替旧人,也许是以后社会的常态,你要立足于不败之地,太子,你也要改变,你的心肠也要变得坚韧如石,不然,你就会被淘汰,甚至还有灭顶之灾,你要为母后争气,母后的身家性命,也都系在你的身上了,你一定要依靠申国保住太子之位,成为后继王者。”

    宜臼应道:“儿臣铭记母后教诲,儿臣现在就去申国,面见外公,商议大事,儿臣告退,母后保重身体。”

    宜臼退出王后宮,正好遇见寺人巷伯孟子,孟子施礼说道:“小人见过太子殿下,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宜臼没有好气的说:“巷伯,几年前你说姬服还在襁褓之中,没有什么大碍,五年过去了,问题出来了,你有何话要说?”

    巷伯说道:“太子殿下,小臣是王后宮的人,死是王后宮的鬼,绝不会变节。”

    太子宜臼说道:“你的一句话,让本殿下错过了时机,现在褒妃宫羽毛丰满,势力倾野,奈何其难?”

    巷伯说道:“小臣只知道忠心耿耿的侍候主子,不懂得权争,何况小臣官微人轻,言不足到,哪能担当大任,还望太子殿下明鉴。”

    宜臼说道:“也罢也罢,好好管好你的手下五名寺人,还有哪些爱多嘴多舌的阉人,以及侍人奴婢。”

    巷伯孟子应道:“诺。”

    太子宜臼匆匆忙忙的向南方申国而去。

    太子到了南方牧南申国都谢城,外公南申伯出来迎接,到了大殿,太子宜臼说要到后宫密室相议。

    南申伯会意,两人来到密室,太子宜臼下跪说道:“外公,救我,母后深处后宫,险象环生,随时有生命危险。”说完,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南申伯说道:“男子汉大丈夫,顶天立地,何为大哭,不为君子所为,快快起来说话,一切由外公做主,那个敢动我女儿一根头发,动你一个手指,老夫就让他地塌土平,身首异处,死无葬身之处。”

    太子宜臼站起,双方入座,太子将母后说话的意思,重复告诉外公,南申伯再次表示,如果湦王胆敢废后,废立太子,他将率诸侯之师讨伐不义,还王朝礼制一个公正。

    两人密谋一天一夜,之后,太子宜臼打着哈欠离开了南申国,他要回去向母后复命。

    宜臼犯了一个朝廷大忌,就是外臣不得勾结内臣,尤其是太子不得与诸侯邦国串联,即使是外公之邦,也不例外,这个让褒姒将太子宜臼的罪名坐实,内外勾结,有所图谋,图谋不轨,等等相关词语全部用上,床头边,湦王哼哈之后,也是有所想法,于是召来寺人巷伯,问个相关动向。

    巷伯孟子一问三不知,湦王也没说什么,让其回去,不到一个月,巷伯被莫名其妙的拿下关进大牢中,等待审讯。

    造谣生事的谗言小人,孟子一点也不知道是谁,说他内外勾结,明知不报,王后宮寺人首领犯了大忌,处以宫刑。

    宫刑,就是阉割,巷伯被执行宫刑,成为一名阉人,发配千亩之北的杨园为奴。

    这是废除王后申的第一个信号,王后宮的五个寺人全部被换掉,新的寺人全天候的监管王后宮,任何人出入王后宮都必须得到湦王的亲自容许,包括太子宜臼和国丈南申伯。

    接下来,事态更加严峻,太子宜臼被监管,太子出入任何地方,都要得到湦王容许之后,方可成行。这一下太子宜臼急了。人急就会出事,情急之下,大脑就会出现混乱,那根神经一旦搭错,后果不堪想象,太子宜臼的脑袋瓜子一时糊涂,冒出要在太子被废之前弑父篡位的想法,然而自己没有兵权,也无家奴,只有外公南申伯是个靠山,除此之外,还有皇父毛公瘖可以依靠,可是现在被控,无法和外界取得联系,就连太子宫的下人,都被换了,都是新人新面孔。

    世上绝无没有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太子想要逃出宫去,被侍女甲看在眼里,于是暗地里收买身边侍人,又用色相勾引门外看守首领,这一夜,正当侍女和看守首领厮混之际,夜幕中,太子宜臼逃出宫中,向南申谢邑奔去。

    第二天早上,湦王得知太子宜臼出奔南申,于是下王诏,废了太子宜臼,第三日,又下王诏废除王后申。第五天,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之子姬服为太子。

    这下搞大了,湦王犯了天下王者之大不韦,两百七十多年间,十二代西周王,第一个废立王后,同时废立太子,这可是周王朝的天大之事,谁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周王朝的天要塌了。

    大史伯阳甫幸灾乐祸的暗笑:“祸成矣。”

    这是湦王八年,公元前776年,此时,朝廷顿时分成三派,一派保守派,以毛公瘖、南申伯、缯侯、西戎、周、召、刘、单、鲁、祭、凡、许,为代表的朝廷诸侯君,力挺礼制,要求湦王收回王诏,收回成命,继续立太子宜臼,按照王朝礼制,嫡长子世袭制度,大宗祭祀先祖为准则,继续立申氏为王后,避嫌南申方伯起义动乱,祸害王朝两百多年的基业。

    一派以太师尹、吉父、太宰虢石父、司徒郑、褒侯、以及新兴势力等当权派,同意點出王后申,废黜太子宜臼,新立褒姒为后,新立刚刚六岁的姬服为太子。

    还有一派,就是和稀泥的明哲保身的中立派。

    暗中还有一派,就是二王子姬余的余党一派。

    本站重要通知:请使用本站的免费小说,无广告、破防盗版、更新快,会员同步书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按住三秒复制)下载免费阅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