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一页的音列残卷,范宁弹了大概不到20个和弦,突然停了下来。

  两边的记忆交织,他仔细分辨着这种熟悉感的来源。

  是因为原主卡洛恩做过研究,而开头是被弹最多的片段,所以听感熟悉?

  不对...不对...

  范宁又弹了一遍,这次他往下走得更多了一点。

  这种熟悉感来源于自己!

  绝对来源自己!

  是穿越之前的自己那部分记忆!!

  范宁的手有些微微颤抖,他开始弹第三遍。

  小调,刚开始是主属和弦的交替,I级,V级,I级...然后是,IV级,再然后?这里有个变化音,嗯,是降II级的拿波里和弦...

  范宁边弹,边用钢笔在手抄稿上标注。

  再往下?V级,I级,K46,V7,终止I,这样循环三遍。

  这是,这是...范宁的手颤抖地更厉害了,他再读出下一个走向,就可以证明出自己的结论了。

  下面有一个短暂的离调,走向了降VII级音...

  这是暴风雨奏鸣曲!!

  贝多芬的《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的第三乐章!!

  难怪自己想了这么久,暴风雨第三乐章全是分解式的弹法,而这边是一个一个齐奏的和弦,听感上的区别是很大的!

  为什么前世的作品会出现在这里?那后面的音列残卷是??

  我发现了这里和地球的联系?

  我可以回去了?现在自己失踪一天半,还不算晚!

  范宁死死地盯着眼前的手抄稿,盯着自己写下的那些记号,他的心脏剧烈地跳动了起来。

  冷静...冷静...

  “呼~~”他长出一口气。

  现在离找到回家的办法,还差得很远。

  “先把第一号残卷弹完。”范宁继续。

  嗯?不对,这里本来应该是两段减三和弦,用作转到c小调,然后又转到降b小调的.过渡...

  不是它们,音列残卷到这里出现了很多莫名其妙的和弦。

  这就是之前日记中所说的另一部分“神秘和弦”!

  它们显然是被插入到正常的《暴风雨奏鸣曲》里面的,就连从没有听过的安东·科纳尔教授也能察觉到。

  范宁读出其中一组:C,升F,B,高八度的E,高八度的A,更高八度的D…

  这组和弦中的音,多成纯四度、增四度等方式高叠,完全不同于常规的构造方式。

  踩下踏板,范宁以波音的方式往下弹了几组。

  神秘的声音从钢琴里传出,在延音踏板的共鸣之下,色彩空泛、缥缈、清冷,散发着诡异的色彩。

  范宁突然听到了耳旁有什么东西发出虚幻的呓语,密密麻麻,层层重叠,令他大脑一阵恍惚。

  眼前的事物似乎出现了漩涡状的幻觉,他吓得赶紧松开了延音踏板。

  回响消失,呓语随之消失。

  他想起了之前几位死者的惨状,不禁一个寒颤,暗骂自己真的作死,幸亏只听了几秒。

  “这种神秘和弦绝不能随便演奏,要想大概试试它的听感,也要大量混合着其他的素材,或不踩延音踏板,防止声响在一起共鸣。”他想起了安东·科纳尔教授曾经告诫过的。

  音列残卷一号,素材来自贝多芬《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其中夹杂了一定量的神秘和弦——对于第一张的结论。

  难怪安东·科纳尔教授和以前的卡洛恩怎么也研究不出来,他们没有听过,怎么会想到音列残卷是前世作品的和声骨架和回忆提示呢?

  范宁终于恍然。

  除了“神秘和弦”之外,还有一个小问题。

  第一张残卷背后隐藏的曲目《暴风雨奏鸣曲》,原曲为d小调,而这里记谱是a小调。

  相当于整体音符全部往上移了五度,就和唱KTV时升几个key,降几个key一个道理。

  实际上这一点他早在看安东老师笔记本时就已发现:11张残卷都是以最简单的调记载的(钢琴上全为白键的C大调或a小调)。

  而今来看,11张残卷像似故意抹去了它们背后作品的调性差异。

  “这个疑问可能把所有残卷都捋一遍就能揭晓。”范宁感觉自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